循着“旧梦、入画、出征、寻路”四大篇章,《只此周庄》以精妙的叙事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。故事采用双主线的巧妙设计,将宋人周和的梦与人生以及现代青年周和的一夜奇梦相互交织、彼此应和。这种古今呼应的方式,不仅展现了历史的传承与延续,更让观众在对比中深刻感受到了人性的共通与不变。
中山市三角镇结民村塘头田间,一辆辆拉着长长后尾厢的运输货车缓慢驶进,本就狭窄难行的乡间小道变得拥挤、热闹起来。
每年4月至8月,是中山市三角镇生鱼苗孵化和成鱼销售的高峰期,各地养鱼人如赶集般,从全国各地涌到三角镇挑选种苗,下单订货。
活蹦乱跳的三角生鱼从塘中被捞出,准备运向全国各地。 南方+ 叶志文 拍摄
三角镇结民村养殖户关政光养殖的40多亩生鱼早已被“鱼中”(生鱼收购商)收购一空。熟悉三角生鱼养殖历史的人,都认识关政光一家。1985年,关政光的爷爷关结林、父亲关卷文将自家的6亩责任田开挖成6口小水塘,开展生鱼人工养殖试验,由此打开了三角生鱼规模化养殖的大幕。
在三角生鱼发展史上,除了关家爷孙三代接力,香港乡亲也起到了关键作用。20世纪90年代末,香港乡亲郭泽林引入“港种生鱼”,重新激活遭遇病害、陷入“寒冬”的生鱼养殖业。
20世纪90年代,正值三角镇大举引入外资的时期,香港乡亲与三角的互动变得频繁。“当时,三角生鱼已有成熟基础,养殖和销售链条比较完善,吸引了郭泽林等一批乡亲关注和投资。”三角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杨菁介绍,在关卷文等养殖户的推动下,“港种生鱼”很快就走上规模化养殖轨道。
人们正整理从鱼塘中打捞出来的三角生鱼。 南方+ 叶志文 拍摄
走过第一代“土炮”和第二代“港种生鱼”阶段,借助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力量,如今三角生鱼已进入到“杂交生鱼”的3.0时代,形成了年产值超过17亿元的产业链,三角镇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生鱼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。
接过爷爷和父亲的接力棒,关政光不断作出新探索。2013年,他牵头成立了政光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,养殖巴西龟、草龟等品种。但生鱼始终是他最看重的品种。
“小榄(东升)有脆肉鲩,三角有生鱼。”在他看来,生鱼是结民村和三角镇一个品牌,不能丢。“结民村之所以叫结民村,就是要大家团结。只有大家团结一致,一代接一代努力,才能将三角生鱼产业做强做大。”
结民村。 南方+ 叶志文 拍摄
如今,三角生鱼已进入全新阶段。通过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加快布局生鱼精深加工,三角生鱼迈进了预制菜赛道,生鱼片、藤椒酸菜生鱼、生鱼饺子等产品已全面上市。2023年5月,总投资12亿元的中山三角智慧温控食品生态城项目签约落地,将在结民村打造集进口生鲜食品商贸、加工、质检、展销、仓储、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园。拥有60多年养殖历史的三角生鱼,将在结民村翻开新的一页,家乡的味道将传得更远,抚慰游子乡愁。
相关阅读
结民村:生鱼跃龙门,侨力振乡村|中山侨村行⑫
南方+视频|结民鱼米乡,生鱼游四方
张国雄:建好大环境,引进新侨力
【采写】南方+记者 雷海泉
【通讯员】 董菁菁
【摄影】叶志文
【策划】张培发
【统筹】罗丽娟江苏股票配资